非洲豬瘟來到中國已經整整一年了,行業內多了不少與之斗爭的經驗,近日不少行業人士紛紛重整旗鼓,豎起了“復養”的大旗。在豬價高漲的當下,有豬就有未來,多花錢在豬身上,讓豬吃得膘肥體壯怎么看都屬于價值投資。
復養第一步:給豬吃點“帶盔甲”的微生物
近年來,益生菌制劑在養殖生產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上2020年7月國家開始在飼料添加環節禁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益生菌行業,市場上也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益生菌產品。如何使益生菌產品發揮出更強的效果?不僅需要養殖戶科學運用,也同樣需要企業在研發生產的過程中更上一層樓。
.jpg)
1、微生態產品關鍵在菌種,固體劑型更利于保存
市場上的產品品牌繁多、菌種搭配也讓不少養豬人眼花繚亂,究竟該如何選擇呢?其實從菌種來分類,主要菌種不外乎是乳酸菌類、芽孢桿菌類、酵母菌類以及其他種屬(如沼澤紅假單胞菌)等。宜春強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強微生物”)董事長鐘啟平告訴記者,其實這些菌株都是在農業農村部在飼料添加劑目錄中規定的,允許添加在飼料中的菌株范圍內,不能超出這個目錄范圍進行生產(新飼料添加劑需另行申報)。
在農業農村部公開的微生物菌種目錄中,各種菌種有自己的特殊用途,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在畜禽養殖動物中添加使用的微生物菌株,以乳酸菌+丁酸梭菌為主,其他芽孢桿菌則為過路菌,以生物奪氧為應用理念基礎,消耗腸道氧氣來為乳酸菌和丁酸梭菌等腸道原籍菌創造功能條件。

上述菌種搭配組合的產品最終也會呈現為不同的劑型,固體有常見的粉劑、顆粒劑型、包衣微丸幾種,還有流態劑型以及膏狀劑型。鐘啟平認為,微生物產品以活菌的功能為主,液態的產品不利于在運輸保存過程中保證存活率;而固體劑型的微生物處于休眠狀態,有利于保存和運輸。所以目前來看固體是主流劑型,推薦養豬人更多選擇固體劑型。
2、常規應用兩大痛點,扛住消化液很關鍵
正在使用或者使用過微生態制劑的養殖戶普遍反映,在應用時有兩個常見問題:一是產品不耐高溫,不耐保存。鐘啟平告訴記者,除了已產生芽孢的芽孢桿菌外,其余微生物菌群都不能很好地耐受常規運輸保存,特別是在氣溫35℃以上的環境中長期保存時,會有比較大的損失。同樣的,一般的微生態制劑也難以承受飼料廠的高溫制粒過程。
二是動物的消化液對微生態制劑的影響。尤其是豬和雞,不少菌種難以通過胃酸和膽汁酸等消化液的考驗(芽孢桿菌的芽孢相對來說抗逆性好一些),工廠生產出來的活菌就這樣在消化道中無謂地損失掉了,而說明書上標定的活菌數也就失去了參考意義。鐘啟平表示,雖然說芽孢桿菌類在消化道等環節中損失較少,但芽孢桿菌不是主要的功能菌株,更為重要的是:越是處于亞健康狀態的豬雞,越需要護理的動物,其胃酸和膽汁酸的含量更高,PH更低,活菌安全耐過胃和十二指腸的可能性更低,所以,在越是需要的地方,而養豬人希望發揮作用的菌種卻損失掉了,才是最讓人惋惜的。
3、“黑科技”立功,為益生菌穿上鎧甲
為了解決應用中兩大痛點,強微生物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研究,近年來取得了相關的技術突破并生產出相應的產品。據了解,強微“苞丁乳”產品主要的宗旨就在于力求解決上述兩大痛點問題造成的活菌損失,減少無謂的損失,達到最大限度的應用效率。綜合來看,強微生物針對產品使用的方式方法、保護機制上做了很大的改進,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是復配技術。“苞丁乳”中配合使用了三株菌種,屎腸球菌(乳酸菌的一種)、丁酸梭菌和地衣芽孢桿菌。鐘啟平認為,這三種菌種復配是協同的效果,具有1+1+1>3的效應。屎腸球菌能在腸黏膜定植而形成乳酸菌屏障,酸化腸道和有效抑制有害細菌,幫助消化;丁酸梭菌則可產丁酸,定植能力強,可幫助修復腸黏膜,加固黏膜屏障;地衣芽孢桿菌消耗腸道氧氣,為前二者創造有利的繁殖和作用條件,并分泌細菌抗菌素。鐘啟平告訴記者,三者結合,可有效減輕飼料抗原、外源病菌病毒及霉菌毒素對動物和腸道的侵害作用,提高飼料報酬,輔助藥物治療有關腸黏膜損傷的疾病,三者合一起到1+1+1>3的效果,糞便更成型,臭味更少,并能有效緩解母豬的便秘,仔豬的腹瀉。
第二是包衣和保護技術,其中包括發酵中保護技術、熱敏干燥保護技術、復配載體技術和包被技術,四大保護層為微生物披上堅實的鎧甲。據鐘啟平介紹,乳酸菌采取了行業內獨特的是固態發酵模式生產,即在發酵罐固態培養過程中,分解玉米豆粕等固態培養基,所產生的粘性肽和粘性多糖具有自然保護作用。使用固態發酵培養的高含量乳酸菌,其保存性和活力本身就都比較高,該項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部的創新基金支持。

在干燥工藝階段添加熱敏保護劑一起烘干,又增添了一層保護;在三株菌進行共同復配混合時,所使用的載體是肽聚糖產物為主的復合載體,經過多年試驗,對活菌的保護力度,大于市場上常規的載體。最后是包衣作業,將三株菌的混合物,通過造粒拋丸,再采用能過胃酸和過十二指腸的保護性材料進行噴涂包衣,形成最終的產品即“苞丁乳”。
4、能過胃的益生菌更好用,效果可提升10倍
經過實戰檢驗發現,“苞丁乳”可以有效保護其中的微生物,在顆粒飼料制粒時,85℃制粒條件下試驗的“苞丁乳”的乳酸菌損失率在30%以內,丁酸梭菌損失率小于20%,在30℃室溫下保存一年的損失率不超過20%,這個結果已經是非常好的了,這在沒有包衣保護技術的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鐘啟平告訴記者,在產品生產時考慮到損失的問題,會提前調配好高于20%的含菌量出廠,用戶使用時產品功效有充分的保證。
對于養殖戶來說,經過復雜的工藝流程后得到的“苞丁乳”產品,能耐受常規的運輸保存條件,更關鍵的是能通過豬雞的胃酸、十二指腸的膽汁酸的考驗,并進入小腸中后端定點釋放起作用,從而大大提高了用菌的效率。從數據來看, “苞丁乳”中的三株菌,分析保證值分別是屎腸球菌50億/克,丁酸梭菌5億/克,地衣芽孢桿菌25億/克。鐘啟平表示,“苞丁乳”在飼料中的含量達到屎腸球菌10萬個/克,丁酸梭菌1萬個/克,就有明顯的保健效果;而傳統的產品在飼料中必須達到屎腸球菌最低100萬個/克、丁酸梭菌5萬個/克,才有效果。對比可見,經過工藝處理和包衣后,用菌效率提高了5~10倍之多,對于農戶來說,使用更方便、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才是最直觀的感受。
大家可以用一個簡單的試驗,來判斷產品包衣質量的好壞,取一礦泉水瓶,加PH7.5以上的自來水或井水適量,加入一小撮“苞丁乳”微丸,用力搖晃,可以發現,微丸是不溶于水的,水一直是清澈的,而沒有包衣的顆粒產品,一搖晃就會變渾濁水,并且顆粒會全部溶散開來;如果水的PH低于5以下(胃和十二指腸環境),也不會溶解;而如果在PH6.2~7.2之間的水中(模擬小腸中后端PH范圍),則“苞丁乳”在幾分鐘內就會溶解變渾濁水;這就是過胃腸溶包衣技術。據資料顯示75公斤體重的健康大豬消化系統中各部位的PH平均值分別為:胃1.5~4.3,十二腸5.5~6.2,空腸6.7,回腸6.8,盲腸6.9,大腸6.8~7.2。
測試“苞丁乳-200A”的包衣質量的小視頻(注意水一直是清澈的)
在豬價起飛的當下,養豬人相比著眼成本,不如考慮如何使用更優質的產品把豬養好,借助優質的產品提升腸道健康,進而改善豬群非特異性免疫力,不僅漲速更快,肉質更佳,更有助于抵御疫病的侵襲,也許這才是經過疫情洗禮需要轉變的思路。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