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豬怕熱,當環境溫度超過30℃時,60kg以上的生長肥育豬采食量就會下降,呼吸次數增加。氣溫超過35℃時,若不采取任何有效的降溫措施,肥豬較長時間地處在這一高溫、悶熱的環境中,極易引起熱應激綜合征,輕則生長緩慢、停止,甚至體重下降,重則中暑死亡。2004年7-8月,我們在臨診中發現,生長肥育豬食欲時好時壞,呼吸急促,結膜充血、潮紅,糞干呈顆粒狀,高熱稽留,用多種抗菌藥和磺胺類藥治療均無效,經綜合分析,診斷為豬熱應激綜合征。
1.發病情況
2004年7~8月,廣西賀州市沙田鎮道石村某養豬戶,所飼養的體重在60kg左右的生長肥育豬148頭,分別關在同一幢豬舍(水泥地面、無運動場)的 10間欄內飼養,密度大(約0.52m2/頭)。當時正值盛夏,氣候炎熱,從7月21日開始,環境溫度持續在 35℃左右。也就是從這時候起,豬的食欲較差,呼吸加快,高熱稽留;鶎荧F醫懷疑是非典型性豬瘟、流感、藍耳病、附紅細胞體病、弓形蟲病,采用相應的防治措施后,均未奏效。死豬從1天1-2頭增加到1天3-4頭。到8月1日,共死亡豬33頭。8月2日,我們應邀診治。初診為由于環境持續高溫引起的豬熱應激綜合征,立即采取綜合降溫措施,控制了死亡率。
點評:炎熱天氣下,豬可能發生中暑,豬體體溫升高、豬皮膚也發紅(指壓不退色),便秘,往往會診斷為:非典型性豬瘟、流感、藍耳病、附紅細胞體病、弓形蟲病等等,所以,一旦出現以上現象,首先至少應該從加強飼養管理上著手,進行通風降溫處理,同時,根據豬的精神狀態如:無食欲光喝水(早晨和傍晚相對吃食較多,中午吃得少或不吃)、煩燥不安、呼吸急促(但是傍晚和早晨卻又相對較平靜)、(中午精神委頓,喜臥欄,不愿走動,而在早晨和傍晚較愛走動)、糞干、高熱稽留、用抗生素治療無效、特別是咳嗽較少、皮膚又沒有明顯出血點,或者出血斑,只是呈現大面積發紅,而無典型規律或集中等,(至少說明沒有典型的豬瘟、鏈球菌、副豬、副傷寒、豬肺疫等疾。,則多從熱應激方面進行考慮,進行綜合防治,具體措施見下面:
2.臨床癥狀
環境測溫,豬舍內環境溫度從上午10時至下午5時為35℃-38℃之間,早晨和傍晚33℃左右,夜晚 30.5℃-33℃。豬的食欲時好時壞,早晨和傍晚相對吃食較多,中午吃食時只吃幾口就不再吃。中午時間呼吸促迫,呈胸腹式呼吸,傍晚和早晨相對較平靜。中午精神委頓,喜臥欄,不愿走動,而在早晨和傍晚較愛走動。鼻鏡濕潤,眼結膜充血、潮紅。豬體肛門測溫,中午41.8℃-42.8℃,早晨、傍晚40.8℃-41.2℃,夜間40.4℃-40.8℃。個別豬腹部臌氣。有的豬能排出少量顆粒狀糞球,有的則無糞排出。有的能排出少量茶色尿液,有的半天也不見一滴尿排出。
3.病理變化
未發現病毒性傳染病與細菌性傳染病特有的病理變化。只見肺氣腫,腎充血、腫脹,胃充血,大小腸黏膜充血,膀胱充血,淋巴結腫脹、充血。
4.鑒別診斷
通過環境溫度的測定和臨床癥狀觀察,可做初步診斷,但須與下面多種疾病鑒別:
4.1.與豬瘟區別
豬瘟鼻鏡干燥,糞便帶血,有眼眵,皮膚有指壓不退色的紫紅色斑點;剖檢淋巴結切面呈大理石樣,大腸有紐扣狀潰瘍。而豬熱應激綜合征無此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4.2.與流感區別
豬流感不管環境溫度高低都有可能發生,咳嗽之聲接連不斷,鼻流清涕。而豬熱應激綜合征只發生在持續高溫的環境中,無咳嗽,無清涕。
4.3.與藍耳病區別
藍耳病在1周齡仔豬及斷奶前后的仔豬臨床癥狀表現明顯,耳、腹部呈現淺藍色血斑;成年豬極少表現臨床癥狀,體溫一般不高。而豬熱應激綜合征高熱稽留,無藍紫血斑。
4.4.與豬附紅細胞體病區別
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耳部、腹下、四肢內側呈現紫紅色斑塊,皮膚蒼白、黃疸,用貝尼爾(血蟲凈)治療效果顯著。而豬熱應激綜合征無此癥狀,貝尼爾治療完全無效。
4.5.與弓形蟲病區別
豬弓形蟲病的臨床癥狀叫聲嘶啞,耳尖、鼻端、四肢末梢及腹部皮膚發紺,用磺胺類藥治療效果好。而豬熱應激綜合征無此癥狀,磺胺類藥治療無效。
4.6.與其他細菌性傳染病區別
由細菌性引發的豬傳染病,一般用相應的抗菌藥治療都有效,而豬熱應激綜合征用抗菌藥治療無效。
5.綜合降溫措施
5.1.通風換氣
加強豬舍內通風換氣力度,是提高蒸發散熱、降低舍溫的主要手段。打開豬舍門窗,并在豬舍內安裝多臺吊扇和換氣扇,保證每頭豬都能吹到風,保證1天24小時豬舍的空氣流通。
5.2.噴水降溫
往屋頂噴水,往豬舍地面、墻壁、豬體噴霧降溫,以減少熱輻射,降低舍內的溫度。當豬舍的環境溫度在30℃以上時,每小時噴水降溫1次。
5.3.降低飼養密度
疏散豬群,改原來每0.52m2/頭為每1.0m2/頭。個別重病豬暫時隔離到舍外陰涼的樹蔭底下,自然通風,自由活動。
5.4.調整喂豬時間
改原來上午9點鐘喂豬和下午4點半鐘喂豬為早晨7點鐘以前和下午6點以后喂豬。中午增喂些青綠多汁飼料。
5.5.飲淡鹽水
改自由飲常水為自由飲0.25%的淡鹽水(即100kg冷井水加入250g食鹽)。白天每2小時更換1次,夜間根據實際情況更換。
5.6.在日糧中添加藥物
在豬的日糧中適量添加桿菌肽鋅(或黃霉素)、維生素C、維生素E,不但可降低機體代謝產熱量,降低環境高溫對豬的影響,而且還能防治繼發細菌性疾病。
還可以在飼料中添加0.2%的小蘇打粉,電解多維、高熱抗體康、
飼料中添加10毫克/公斤大豆黃酮素或400毫克/公斤;撬,也可減輕熱應激對肥育豬的影響。給飼養在炎熱環境中的豬飼料中補充300微克/公斤鉻 (吡啶羧酸鉻),可以緩解高溫應激作用,提高豬采食量和日增重,降低料重比。鉻發揮作用需要一段時間(2周以后)。
還可以使用酸化劑,如活力99保健液,以及在有條件時,提供充足的青綠飼料。
5.7.注意嚴重病例的治療
經常注意觀察豬的變化情況,出現嚴重病例時,如呼吸困難、鼻唇發紺等,立即肌肉注射樟腦磺酸鈉、維生素C、安乃近,必要時灌服十滴水,直腸注冷水。
例如:若豬中暑較重,呈昏迷狀態,應靜脈注射5%葡萄糖鹽水200~500ml,Vc10~20ml;用法:耳靜脈放血100~300ml后一次靜脈注射,4~6h后重復一次。同時用生姜15克、韭菜20克,搗汁滴入鼻孔中刺激其呼吸恢復。
體溫高者,肌肉注射安乃近10-20ml?癖┎话舱,肌注2.5%氯丙嗪2~4ml,或者苯巴比妥鈉0.1~0.2克;
心衰昏迷者,肌注強心針如10%安鈉咖5~10ml、或10%樟腦磺酸鈉10ml,或尼可剎米2~4毫升。
對中暑后還能飲食的病豬提供西瓜等青綠多汁飼料,對病的恢復有一定的幫助。
采取上述措施期間,外界環境溫度雖然仍持續高熱,但豬群中卻再無1頭死亡。以后隨著天氣變涼,環境溫度降到30℃以下,豬食欲也逐漸恢復正常。
其他治療方法:
[處方1] 魚腥草100g 野菊花100g 淡竹葉100g陳皮25g 用法:煎水1000ml,一次灌服。
[處方2] 生石膏25g 鮮蘆根70g 藿香10g佩蘭10g 青蒿10g 薄荷10g鮮荷葉70g 用法:水煎灌服,每日一劑。
[處方3] 針炙穴位:山根、天門、血印、耳尖、尾尖、鼻梁、涌泉、滴水、蹄頭。針法:血針。
6.小結
隨著集約化、規;、工廠化養豬的發展,熱應激綜合征對豬的生產性能、繁殖等方面的影響也日趨嚴重,應引起飼養者的高度重視。若能做到豬舍的通風換氣,遮陰降溫,減少輻射,房頂噴水,舍內噴霧,使豬舍溫度保持在30℃以下;給豬飲服淡鹽水,青綠多汁飼料;舍內安裝吊扇、排氣扇;日糧中添加適量的降溫藥,促進豬體內蓄熱的排泄等,是可以防止豬熱應激綜合征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