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曉峰 成都乾盛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由于豬缺乏汗腺對熱應激比較敏感,只有通過呼吸和排尿及不停地飲水來降低和調節體內的余熱,所以,豬只發生的熱應激機會就多。眼下正值炎熱夏季,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熱應激就會使哺乳母豬采食量及泌乳量顯著降低,同時母豬體重大幅損失,造成母豬乏情,斷奶發情間隔時間加長等繁殖障礙性問題,嚴重者發生中暑現象。因此在生產上我們應對如何通過改善調節營養和加強環境及飼養管理工作緩解哺乳母豬熱應激引起高度重視。
1.緩解熱應激的營養調節措施
1.1.提高日糧能量濃度,合理補充脂肪
提高日糧的營養濃度可降低母豬因采食量降低而導致的損失Dove(1994),增加母豬凈能和蛋白質攝入量,可改善母豬和仔豬的生產性能。
大量研究報道,熱應激條件下在泌乳母豬飼料中添加脂肪,能提高仔豬增重,還可顯著提高泌乳量,并且乳脂量也有提高的傾向(Schoenherr等,1989;Christon等,1999;Quiniou等,2000)。一般加入2%~5%的脂肪,脂肪添加量大于5%會降低母豬以后的繁殖性能。
Renanudeau等(2003a)發現在熱應激條件下,飼糧中含高水平纖維(20%)降低了消化能攝入量,增加了泌乳期的體重損失,所以在高溫環境下應適當降低飼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Schoenherr等,1989)。如控制粗纖維含量在5~8%范圍,有條件的可以盡量提供母豬充足的青綠飼料,即提供優質的膳食纖維,以緩解可能產生的便秘。
1.2.提供優質蛋白飼料,保證氨基酸平衡
給哺乳母豬提供優質蛋白質飼料并補充賴氨酸,可提高泌乳母豬采食量、減少體重損失。我國豬飼養標準(2004)中規定,對于體重140~180kg,哺乳9頭仔豬,哺乳期間沒有失重的母豬與失重10kg的母豬相比,采食量由5.25kg降到4.65kg,減少0.6kg,相應的蛋白質水平由17.5%提高到18%。對于180~240kg,哺乳期間失重15kg與失重7.5kg的母豬相比,采食量由5.65kg降到5.25kg,降低0.45kg,蛋白質水平由18%提高到18.5%。
NRC(1998)飼養標準中,對于體重為175kg的母豬,在泌乳期間失重10kg條件下,隨著哺乳仔豬日增重的變化,日糧的蛋白質水平由最低的16.3%提高到19.2%,賴氨酸水平也相應的由0.82%增加到1.03%.而在美國的實際生產中,哺乳母豬日糧的蛋白質平均水平為18.8%,最大值為22.8%,遠遠高于NRC(1998)推薦的水平。
1.3.哺乳母豬維生素的營養
大量研究證明,熱應激條件下給動物添加大量的維生素A、E、C等有助于動物抵御機體的熱應激損傷,從而減少熱應激帶來的危害(張永泰,2002)。Bonnette等(1990)研究表明,30℃條件下,在泌乳母豬飼料中添加維生素E220IU/kg,能顯著提高飼料效率。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300mg/kg,有助于緩解妊娠母豬的熱應激反應。
1.4.哺乳母豬的電解質平衡
母豬初乳中鉀離子含量為1250~1617mg/mL,常乳為356~1000mg/mL,為含量最高的離子,母豬分娩泌乳后,大量的鉀離子會隨著乳流失。在高溫時,豬體內的鉀和碳酸鹽的排出量會進一步增加,鈉和氯的排出減少,影響了機體的電解質的平衡,熱應激母豬日糧中添加碳酸氫鈉可以提高血液的緩沖能力,維持機體酸堿平衡狀態,提高豬抗熱應激能力。
碳酸氫鈉的添加量為飼料量的0.3%左右。
Dove(1994)炎熱季節下將泌乳母豬飼糧的電解質平衡值由130mEq/kg調節到250mEq/kg,提高了仔豬的生長性能。在熱應激條件下,給母豬補充300μg/kg鉻(吡啶羧酸鉻),可以緩解高溫應激,降低母豬卵巢機能減退,有助于提高母豬受胎率。
1.5.飼料中加入適量的中樞神經鎮靜劑
研究發現,飼料中添加鎮靜劑如氯丙嗪、利血平等,有降低代謝率、減少活動量和產熱量、維持中樞對機體各系統正常調節機能,從而提高母豬耐熱性的作用。
2.緩解熱應激的飼養管理措施
2.1.保證清潔飲水哺乳母豬飼糧采取干濕料型
不喂霉變飼料。高溫天氣,母豬對水的需要量較大,在母豬圈舍內安裝自動飲水器或經常更換水槽中的飲水,滿足母豬隨時飲用到清潔水的需要。
2.2.改善飼養管理增加降溫設施
2.2.1.科學安排飼喂時間,增加飼喂次數。
夏季由于白天氣溫高,早晚天氣涼爽,在飼喂時間、飼喂次數上就要做一些調整。日喂3次,飼喂時間安排在早5~6點、晚19~20點涼爽時進行,半夜另加一次餐。
2.2.2.調整運動時間,改進飼養方式。
運動是加強機體新陳代謝,鍛煉神經系統和肌肉的主要措施。合理的運動,可促進食欲,幫助消化,增強體質,提高繁殖機能,運動時間一般在比較涼爽的時間段,如清晨7點以前和晚上7點以后,或者在陰涼天氣里延長運動時間,炎熱天氣縮短運動時間,如遇酷熱下雨等天氣時,應停止運動。
2.2.3.舍內通風換氣,舍外搭遮蔭棚。
在母豬圈舍特別是封閉式豬舍內,裝上電扇和換氣扇,經常進行通風換氣,可以有效地改善母豬生活環境。母豬封閉式圈舍外運動場,搭建遮蔭棚,并在圈舍周圍種植一些攀爬植物,或在棚架上鋪上樹枝,可起到防止陽光直射而降低豬舍環境溫度的目的。敞開式豬舍,可在圈舍上搭建棚架或遮陽網避免陽光直射,降低豬舍地面溫度和環境溫度。
2.2.4.安裝淋(滴)水設施,建造洗澡浴池
在豬舍內架設噴淋設施,在環境溫度較高時,尤其是中午,通過水控制閥,每隔一段時間對圈舍進行噴霧,以達到降低豬舍環境溫度和地面溫度的目的。敞開式豬舍除了應采取遮陽措施外,采用滴水降溫措施比較適用,也比較簡單。具體方法是,在豬舍內一定高度架設一條塑料管,在進水端裝上閥門,在水管上鉆上小孔或裝上水龍頭,通水后,水自小孔流出或自水龍頭流出。滴水時間和滴水速度可通過閥門來控制。
在舍外運動場建造洗澡浴池,讓豬經常洗澡,同時每天用刷子拭1~2次,既可降溫防暑,還可以防止皮膚病和外寄生蟲病。
3.發生熱應激引起中暑時的治療
3.1.中暑的臨床表現
豬發生中暑時喘氣明顯,食欲也隨氣溫的變化而時好時壞,體溫42℃左右,表現早低午高的體溫變化,全身通紅,發出尖叫,多為呼吸急促而死。輕者趕往通風好的地方,多不治自愈。重者安全隔離出圈,減少應激,及時搶救。
3.2.中暑的豬急救療法
3.2.1.放血療法。
剪耳尖、尾尖放血100~200mL后輸液,用氨基比林、地塞米松和氯化鈉按說明用量靜脈注射,同時靜脈注射維生素C注射液。
3.2.2.涼水療法。
體溫過高的以降溫為主,用濕布敷在頭部或左胸心區,也可用涼水或自來水澆淋全身和頭、胸部,或灌注直腸,直到體溫降至38.5~39℃為止,同時按摩四肢,使其活血。
3.2.3.刺激療法。
對昏迷的患豬可用適量生姜汁、大蒜汁放置鼻前,任其自由吸入以刺激鼻腔,引起打噴嚏,使其蘇醒,同時皮下注射安鈉咖注射液5~10mL。
3.2.4.中藥療法。
用魚腥草、野菊花,車前草各100g,桔子皮25g,水煎服。